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配资盘网
曾叱咤南海、富可敌国,连元朝皇帝都得倚重,结果到明朝,连姓都不敢留。
这个辉煌两百年的家族,怎么就成了中国最悲催的存在?
一刀砍下荣耀的开头1270年,南宋已经岌岌可危,泉州城里,蒲家商船满港,货栈堆得像山,香料、瓷器、马匹、金银……全靠这一家人转运。
蒲寿庚家族,祖上就是阿拉伯来的色目人,三代经营海贸。
早就和海风一起融进了泉州的骨头里。
展开剩余90%朝廷没法不重视,宋廷给他们减税、赏地,就是想让这位海上大户,死心塌地站在朝廷这边。
表面点头,背地却另起心思。
蒲寿庚这人算盘打得响,不认死理,谁给实惠跟谁走。
泉州这个港口,他玩得明明白白,谁想用这片水域,不看蒲家的脸不行。
临安一破,元军南下如破竹。
1276年,南宋皇族仓皇逃进福建,张世杰、陆秀夫扛着小皇帝找蒲寿庚借船。
对外说要护驾,私底下却是一顿屠刀招呼过去,三千多宋宗室和兵民没留一个活口。
张世杰火了,带兵反扑泉州,直接杀进城里,蒲家仓库烧了几栋,还是没能追上主谋。
蒲寿庚早把人藏到元军阵营里了。
消息传到大都,忽必烈笑了,立马给他封“闽广都提举市舶事”,相当于南海贸易的总管。
一纸封赏,让蒲家彻底翻身。
元朝南疆还没站稳,蒲家就是那根定海神针。
官也给了,钱也滚滚来,家族的旗帜在泉州飘了上百年。
镇压抗元、铲除反对派,谁挡路清谁,泉州的许氏、少林寺的僧兵,都在蒲家的命令下被连根拔起。
每剿一户,蒲家的势力就大一寸,掌控的海域也远一分。
到这时候,谁要说泉州是蒲家的地盘,没人反对,连元廷都说:南方色目人,以蒲氏为首。
富得流油的顶点蒲寿庚之后,换蒲师文接班,这位不靠血缘靠真本事,干脆利落地接过父亲的全部位置。
福建行省参知政事,掌控市舶司,管海商、收税、对外交往,一把抓。
女婿那兀纳也不是省油的灯,配合得滴水不漏。
市舶的账册由他亲自签字,“亦思巴奚”军队也归他调动,这支由色目人和南海蕃商组成的私人武装,横着走。
到了这个时候,蒲家的船队已经能从泉州开到苏门答腊,货船上镶银贴金,甲板下藏着弓箭火器,谁敢拦路,直接开打。
那些还靠风帆过活的东南小国,都得送点东西上来表示尊敬。
盐、茶、铁……这些本该由朝廷管控的专卖品,也在蒲家手里玩得明明白白。
斡脱商团,实际是他们自家的贸易公司,名义上归朝廷,钱都进了蒲家的库房。
元朝中期,泉州港口外停着千艘大船,几乎一半挂着蒲家的旗号。
泉州百姓得仰着头过日子,连地方官也得绕着走。
蒲家不是光赚钱,脸面也要顾。
出资修泉州清净寺,造得富丽堂皇,波斯匠人、阿拉伯砖石全用上,朝廷一查账,蒲家还拿波斯文写了本《海道指南》,记得清清楚楚,每个港口哪年涨潮,哪年刮风。
泉州人看得直咂舌,说这不是商人,是大国的眼睛。
那时候,泉州没有人不知道蒲家。孩童背书能念到“蒲氏掌市舶,舟行南海宽”。
一个色目家族,竟能登堂入室,成了朝廷倚仗的支柱,连宗室都得避让,可辉煌越高,摔得越狠。
杀红眼的自毁结局1340年前后,元朝已经是墙上的瓷瓶,看着光亮,里面早裂成缝。
北方红巾军越打越猛,南方也不安生,泉州再大,装不下那么多野心,蒲家不是怕敌人,是怕身边人。
元廷顾不过来了,福建的军政由陈友定掌控,蒲家一听,冷了半截。
色目人的身份,终归挡不住风头。
那兀纳动了心思,他拉起“亦思巴奚”的旧部,暗地里屯兵,想着自立门户。
结果风声一泄,元军火速镇压,连蒲家内院都杀到血流成河,那兀纳战死,蒲师文之孙也没逃出去。蒲家的主干,一夜之间砍掉。
这不是简单的家族内讧,是元朝借机动手。
打着“清剿”的旗号,把整个泉州的西域人全扫了。
传下来的记载说得明白:“凡西域人尽歼之。”清真寺被点了火,烧了一夜,连砖都焦了。
蒲家最后的几名族人,逃不出泉州港。港口的老水手认出了他们,没人伸手。
那些年,蒲家靠海吃饭,也靠海压人,旧债全来了。
连带受难的还有整条泉州街的色目商人。
货物被抄、铺子被砸,名字被抹,能逃的逃了,逃不掉的,一起下了火坑。
明军进福建的消息还没传到泉州,蒲家已经没了。
陈友谅的人马借机清算,蒲氏残部被当成叛乱余党处理,那年城门下挂满了人头,据说一整排绞架专留给“海商叛党”。
朱元璋坐稳江山后,开始秋后算账。
蒲寿庚这笔账,他记得很清楚:背宋降元、屠宗室、助蒙古压汉人,这三样,够“抄九族”了。
不只是挖墓、毁碑,还开棺鞭尸,把蒲寿庚的尸骨拖出来晒了三天。
下诏禁蒲氏后代参加科举,列为贱籍。
贱籍是啥?就是连当衙役都嫌脏的身份。买卖做不了,官也考不了,家谱也不给留。
辉煌一时的色目贵族,连姓都不配保住。
消失在风中的影子明初,蒲氏家族的孩子被强制发配边疆。
多的入了屯田军户,少的被送去做杂役、看马,谁敢报“蒲”姓,杖责五十起跳。
泉州的港口依旧在,蒲家的旗帜却永远降了下来。朝廷一纸“海禁”令下,昔日万船齐发的泉州,成了死水一潭。
蒲家花了三代人造出的商路,在明朝统统断绝。
残余的蒲家人,或逃去南洋,或隐姓埋名,慢慢混进了回族和闽南汉人中。没有人再提蒲寿庚,没人再讲蒲氏的辉煌。
族谱断了,寺庙毁了,墓碑碎了,所有痕迹被一刀清光。
有个传说,说蒲寿庚的墓曾在泉州清源山一带,后来有人去找,翻出半块残碑,上头三个字还在:“蒲太师”。再往下,就是锈迹斑斑的斧痕。
泉州少林寺遗址里,还能看到火烧的痕迹。墙角长出藤蔓,旁边立着块许氏家祠的石碑,上面刻的不是诗,而是一段血债。
这就是蒲氏最后的见证。
到了明末清初,泉州地方志中再没写过蒲姓望族。蒲家彻底被抹掉了。
没人再记得这个家族曾是元朝最有权的色目人贵族,没人再提泉州曾是他们的天下。
两百年辉煌配资盘网,换来的结局,是一句话:“叛国者,不得留名。”
参考资料: 1. 李庆新:《元代泉州的穆斯林社会》,载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》2002年第3期。 2. 郑樵著,朱崇实点校:《泉州志》,福建人民出版社,2015年。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